新“噪聲污染防治法”有效執法遇難題 多元治理待入席
發布日期:2022-07-14 瀏覽次數:1970
入夏后,12345熱線有關噪音的投訴明顯多了起來,廣場舞噪聲、施工擾民、商業經營吵鬧成為熱點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6月5日正式施行。一月多過去了,困擾市民生活的多種噪音問題有解了嗎?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現象 擾民投訴仍不少
入夏,12345熱線接到噪聲擾民的投訴開始增多。日前,有市民向12345熱線投訴:“雙井地區廣場舞嚴重擾民,夏季經常到夜間10點以后,影響學生學習和老人兒童休息。”7月6日晚上8點多,記者實地探訪,剛到雙井橋,熱鬧的音響聲就遠遠傳來。循著聲源,記者來到雙井地鐵H口西邊的一大塊空地。這里娛樂活動多樣,一共有4個團體,有跳交際舞的,有正在舞蹈教學的,還有設備齊全的紅歌會,大家自備話筒、樂器、音響,在指揮的帶領下,周圍觀眾也跟著高歌。現場音響聲音頗大,聊天都要湊到耳旁才能聽見。
記者在路邊用“分貝儀”APP測試發現,音量在90分貝以上。記者查詢發現,按照國標要求,社會生活環境的噪音標準在40-70分貝之間。不管是晝間還是夜間,超過這個音量,就可以算作噪音擾民了。
類似的噪音問題很常見。在北京古玩城北側的華威西路旁,一公里內記者就碰到了5處廣場舞,音響聲音開得都不小。
6月以來,豐臺區東大街西里8號樓的居民幾乎每晚都在施工的噪聲中難以入睡——與他們一墻之隔的是豐臺區城鄉一體化周莊子村舊村改造項目工地。
“上個月開始挖地基,各種工程車齊上陣,有的時候拉卸渣土,特別吵。”陶女士告訴記者,噪音監測,已將近90分貝。“對方提出給夜間施工噪聲補償,但居民們一致的核心訴求是采取措施降低噪音。”
監管 收集證據成為新難題
新噪聲污染防治法在世界環境日當天施行。但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噪音問題的治理還有難題待解。
“噪聲污染由于其特有的暫時性或瞬時性,會使管理部門難以收集證據,執法難度大。”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環境與經濟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高桂林直言。
廣場舞擾民一向管理難。“如果您掌握了現場情況,可以直接報警。”12345熱線工作人員答復。但實際管理中,執法難也是基層民警的切身感受,他們出警后主要是勸說和勸離,日后加強巡視和引導。
對于轟鳴的摩托車“炸街”聲,交管部門一般通過加強夜巡等舉措整治,安排多個卡口檢查車輛,加大對摩托車改裝的處罰力度,對違法車輛高限處罰。但這樣的夜巡顯然執法成本很高。
建議 發揮基層組織共治作用
“新法解決了部分噪聲污染行為在現行法律中存在監管空白的問題。但一部法律解決不了所有噪聲問題,防治噪聲污染工作也絕不是某一個部門的一家努力能夠做到的。”高桂林坦言。
新法規定,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應當協助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做好噪聲污染防治工作,“基層群眾性組織在以往參與居住地公共事務、調解糾紛、維護治安等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也有不少成功的實踐經驗,這次新噪聲法作出原則性規定,也是因為噪聲污染防治工作更需要多元共治,這當中基層組織的作用不可替代。”
相關部門也應根據新法完善各項防治措施。北京的一些公園已經設置噪聲監測顯示牌,高桂林建議,廣場等公共場所也可以引入此類設備,引導市民加強自我管理,提高噪聲污染防治意識。
(來源:北京日報)